同學們:

4/30李歐梵將進行講座,內容會涉及三位重要的人物——維柯、薩伊德和朱光潛。

這裡準備了三位的簡介,各位可以先參考一下,聽講會比較有收穫哦。 :)


一、       誰是維柯? 

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

啟蒙運動時期義大利思想家,主要著作為主要著作《君士坦丁法學》和《新科學》,尤其《新科學》尤為著名,其中包含了維柯豐富的美學思想。內容範圍包括自然科學、歷史科學及社會科學。他研究歷史時強調窮本求源,以部落自然法為起點,論證人類及社會制度的發展。

 

 

 二、什麼是《新科學》

《新科學》初版於1725年。全名是《關於各民族的共同性質的新科學原則》,是一部闡述古代文化史、詩歌和美學的理論著作。維柯在書中力圖說明人類如何從神的時代,經過英雄時代,進入人的時代。這三個時代各有相應的不同的心理、性格、宗教、語言、詩、政治和法律。但他一方面認為「真理即事實」,「人類的真理是人在知的過程中所組合和造作出來的」,神和宗教都是由人憑想像創造出來的;另一方面,又把神看作世界秩序的最終建立者,把人性作為歷史進程中的本原,並把宗教看作文化發展的動力,顯得有點矛盾和不科學。關於如何發現歷史發展的規律上,維柯強調語言學與哲學結合的研究原則。在美學上,維柯也結合其歷史哲學觀點提出了卓見。

 

第一,認為美在秩序與和諧。這種秩序與和諧起于天神意旨創造的人類制度。天神出於善的目的「保存人類」而創造的人類制度於合於自然又合於目的,這種美是最為高明的「包羅人類制度萬象的神明論證」。

 

第二,提出「詩性智慧」的概念。詩性智慧是原始人類「最初的智慧」,或稱之為「感覺到的想像出的玄學」,是一種如同感覺力和想像力的詩性能力和心理功能,更是一種詩性創造。他並由此探討了詩的產生以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區別。維柯首先論證了「詩的最崇高的功績就是賦予感覺和情欲於本無感覺的事物」,認為詩的基本特點是想像。他說原始人和兒童都長於想像,因此,「在世界的兒童期,人們按著本性都是崇高的詩人」。其次,他論證了想像力和推理力的差別,說「推理力愈弱,想像力也就愈強。」「由於人類推理力的欠缺,崇高的詩人才產生出來。」把詩的產生和想像力聯繫起來,從而區別了詩的邏輯和理智的邏輯。維柯還認為詩與哲學的區別還在於「哲學飛騰到普遍性,而詩則必須深深地沉沒到個別事例中去。」

 

第三,維柯指出了詩性智慧(形象思維)有兩個規律:一是「自己變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從「無知」走向有知,即以己度物,這種使世界人格化,「使無生命的事物顯得具有感覺和情欲」的詩性創造方式又可稱為「隱喻」,二是以物的類比,以物度物,把個別事物「形成想像性的類概念」(類似於典型化手法)。《新科學》第一次生動地說明了形象思維與藝術創造的真正關係。

 

克羅齊在他的《美學史》裡說,「《新科學》實在就是美學」,認為美學這門新科學的真正奠基人並不是鮑姆嘉通而是維柯。《新科學》中把人的心靈本性作為歷史的根源,缺乏對人類物質生產實踐這個更深層的歷史基礎的深入理解。它過分強調想像與思維的絕對對立和先後次序,用以解釋美和藝術的創造也是很不完善的,但它對後來克羅齊的「直覺說」,黑格爾關於藝術的歷史發展的觀點以及移情派美學都有深遠影響。


愛德華.薩伊德

愛德華·薩伊德(阿拉伯文:إدوارد سعيد,英文:Edward Waefie Said1935-200),著名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後殖民理論的創始人,也是巴勒斯坦立國運動的活躍分子。

生平

薩伊德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個阿拉伯基督教(英國聖公會)家庭,家境富有。他童年大多數時間在埃及開羅度過,從小就接受西式教育。1953年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後又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後多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英語和比較文學教授,也曾執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2003年9月,薩伊德因白血病在紐約逝世。

薩伊德稱自己是「包裹在穆斯林文化里的基督教徒」。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一直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充滿迷惑,有一次他說道:「擁有一個絕對不會被弄錯的穆斯林的姓,卻跟著一個非常不合適宜的英國式的名字(在我出生的1935年,當時我媽媽非常崇拜英國王子), 在我人生的最早階段,我就是這樣一個反常的,令人不安的學生:一個在埃及上學的巴勒斯坦人,一個有著英語的名字和美國護照,卻沒有什麼確定的身分的人。」根據薩伊德的傳記式回憶錄《鄉關何處》,薩伊德在12歲之前一直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也就是在開羅和耶路撒冷。

東方主義

薩伊德以他提出的東方主義最為世人所知,他認為這本書彙集了西方對東方的很多基本預設。他在1978年出版的《東方主義》一書中指出,19世紀西方國家眼中的東方社會沒有真實根據,而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東方,「西方世界對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種微妙卻非常持久的偏見」。薩伊德認為,西方文化中對中東和東方長期錯誤和浪漫化的印象為歐美國家的殖民主義提供了藉口,他們從這樣的一個視角寫就了亞洲的過去,建構了亞洲的現代身份,也就是歐洲是真正的標準,而「具有異國情調的」、「難以捉摸」的東方卻偏離了這個標準。這本書已經成為後殖民論述的經典與理論依據。

他嚴厲地批判阿拉伯知識精英內化了英美東方主義學者對阿拉伯文化的觀點,也批評了他認為是西方對阿拉伯文化的錯誤理解:「如果只考慮美國的情況,那麼我們可以稍有點誇張地說,穆斯林和阿拉伯人主要被看成是石油提供者和恐怖主義分子。幾乎所有的細節,比如人口密度,阿拉伯/穆斯林人的生活熱情等等議題從來沒有進入過那些以研究報告阿拉伯世界為職業的人的視野。我們能看到的不過是一個這樣的粗鄙和過於簡化了的阿拉伯世界,那個阿拉伯世界對於武力進攻毫無抵抗能力。」

薩伊德認為,歐洲對東方的殖民統治和政治支配,使得即使是最有見識,充滿善意與同情的西方「東方主義者」對東方的描寫都充滿誤導(「東方主義者的」在這裡已經帶有貶義)。他也主張,由於歐洲在政治上主導亞洲如此之久,以至於即使是表面上看來最客觀的有關東方的西方文本都滲透了許多偏見。西方人筆下的東方是非理性的,孱弱的,和女性化的「他者」,與此相對的卻是西方理性的,強悍的,和男性化的形象。薩伊德說這種對比是為了突出東方與西方之間的不同而被製造出來的。

事實上,無論是薩伊德的支持者和批評者們都承認:《東方主義》幾乎對所有人文學科都產生了深遠的、革命性的影響。尤其在文學理論、文化研究、人類地理學、歷史學、東方研究等領域影響更為顯著。

朱光潛簡介

 

  • 朱光潛(18971986年),安徽桐城人,筆名孟實、盟石。

 

  • 著名的美學家,更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此外他也是傑出的文藝理論家、教育家和翻譯家。

 

  • 中學畢業後,入免費的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中文系。入學後一年又考取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到香港大學。

 

  • 入香港大學後不久,爆發五四運動,朱光潛由《新青年》雜志看到胡適提倡白話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放棄古文和文言,改寫白話文,後用白話文發表美學處女作《無言之美》。

 

  • 香港大學畢業後,經同班好友高覺敷介紹結識吳淞中國公學校長張東蓀,並應邀於民國十一年夏到該校中學部教英文,兼校刊《旬刊》主編。

 

  • 民國十四年夏,朱光潛入英國麥丁堡大學,選修英國文學、哲學、心理學、歐洲古代史和藝術史,民國十八年(1929年)畢業後轉入倫敦大學,同時又在 法國巴黎大學注冊聽講,對巴黎大學文學院長德拉庫瓦講授的《藝術心理學》甚感興趣,並受其啟發起念寫《文藝心理學》。後離開英國轉入萊茵河畔歌德的母校斯 特拉斯堡大學,完成《悲劇心理學》。英法留學8年中,朱光潛先後獲英國文學碩士和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 朱光潛先後替開明書店的《一般》和後來的《中學生》寫稿,曾輯成《給青年十二封信》出版。該書反映了當時一般青年小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況,影響很大。從此他和廣大青年結緣。接著《文藝心理學》及其縮寫本《談美》、譯著克羅齊的《美學原理》、總結自己對變態心理學的認識的《變態心理學派別》(開 明書店)和《變態心理學》陸續問世。

 

  • 回國前,經高師同班好友徐中舒介紹給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胡適,委聘北大西語系教授,除講授西方名著選讀和文學批評史外,還在北大中文系和清華大學中文系研 究班開過《文藝心理學》和《詩論》,後又應留法老友徐悲鴻之約到中央藝術學院講了一年《文藝心理學》。

 

  • 曾與楊振聲、沈從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 清、林徽音等人組成編委會,籌辦《文學雜志》(月刊,商務印書館出版)。朱光潛任主編。朱自清、聞 一多、馮 至、李廣田、何其芳、卞之琳等經常為雜志撰稿。雜志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月創刊,至8月,出了4期,是當時最暢銷的一種文藝刊物。抗日 戰爭爆發後停刊。民國36 年復刊,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出了6期後終止,前後共出了322期。

 

  •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光潛應四川 大學代理校長,張頤約任川大文學院長。抗日戰爭勝利後,朱光潛不願去安徽大學當校長,仍回北京大學文學院, 任代理院長。北平解放前夕,國民政府派專機接“知名人士”去台灣,名單上胡適居首,朱光潛列名第三,朱光潛毅然決定留下。

 

  • 1957年,中國開始6年之久的美學大討論。朱光潛積極投入到這場原本起自對他過去的美學思想“批判”的論爭,既不隱瞞或回避自己過去的美學觀點,也不輕 易接納他認為不正確的批判,促進了美學研究空前普遍地蓬勃發展。這次討論發表的文章輯成6冊《美學問題討論集》、朱光潛發表 的論爭文章另輯成《美學批判論文集》,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這次討論促使朱光潛認真鑽研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年近60歲時,他還努力攻讀俄文,並達到能閱讀和翻譯的程度。他曾精選幾本馬克思主義經典 著作來摸索,譯文看不懂時就對照英、法、德、俄4種文字的版本去琢磨原文的准確含義,對中譯文的錯誤或欠妥處作了筆記,後寫了『建議的校改譯文』。由於資料的貧乏,對哲學史、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之類與美學密切相關的科學,有時甚至缺乏常識。因 此他立志翻譯一些重要資料,此後20多年他陸續譯出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萊辛的《拉奧孔》、袁克曼輯的《歌德談話錄》、黑格爾的《美學》3卷、維柯的 《新科學》等。

 

  • 文化大革命” 中,朱光潛被關進牛棚。“四人幫”垮台後,他重振精神,老當益壯,積極翻譯名著、撰寫文稿、先後出版了《談美書簡》和《美學拾穗集》,還指導研究生,在學術研究和教育領域馳騁不 懈,成就蜚然。

 

  • 19805月,在昆明召開的中華全國第一屆美學會議上,他被一致推選為中國美學會會長。

 

  • 19833月,朱光潛應邀去香港中文大學主講“錢賓四(錢穆)先生學術文化講座”,一開始就 聲明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一個共產黨員,但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這實為他後半生的定論。同年,北京大學為朱光潛舉辦執教60周年紀念會。翌年,香港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

 

  • 1984年夏朱光潛由於多年工作過於疲累,患疲勞綜合症,出現腦血栓。198636日,朱 光潛在北京病逝,終年89 歲。

 

 

(二)編輯與著述

 

光潛先後主編過多種報刊,尤其是他在抗戰前後兩度主編的《文學雜志》,是當時最暢銷的文藝刊物,每期行銷都在兩萬份 以上,讀者印像極為深刻。綜觀朱光潛《文學雜志》的編輯實踐,體現出如下特色和藝術:

 

1.   追求刊物個性

2.兼容並包,駁雜中見出統一

3.   理論與創作並重

 

 

朱光潛主要編著包括

  • 《文藝心理學》
  • 《悲劇心理學》
  • 《談美》
  • 《詩論》
  • 《談文學》
  • 《克羅齊哲學述評》
  • 《西方美學史》
  • 《美學批判論文集》
  • 《談美書簡》
  • 美學拾穗集》

 

翻譯作品:

  • 《歌德談話錄》
  •  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
  • 萊辛的《拉奧孔》
  • 黑格爾的《美學》
  • B.克羅齊的《美學》
  • 維柯的《新科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dern9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